職場中的AI並非總是「智慧」- 奧康納
許多僱主通過人工智慧監控員工居家辦公的工作情況,但人工智慧也經常辦蠢事。
新冠疫情迫使僱主認真思考自己有多信任員工。去年,許多公司不得不實施遠程辦公,如果不是疫情,這種規模的遠程辦公是它們無法想象的。許多僱主感到十分驚喜。他們發現可以相信員工居家辦公不偷懶。事實上,研究表明,居家辦公的人非但沒有悠閒度日,反而要比以往投入更多時間。
但其他僱主卻不願放手。看不到員工讓這些僱主感到害怕,他們驚慌失措地購買了監控員工的軟體,其中很多軟體聲稱能夠通過人工智慧(AI)監控違規行為並衡量工作效率。承諾能夠讓居家辦公人員遵守規則的雲系統市場正在蓬勃發展。一些軟體,如Controlio,提供「隱身模式」,令「用戶完全看不到該系統 — 工具欄中沒有圖標,任務管理器里也不顯示進程。」(Controlio告訴我,它還提供一種限制數據收集的「《通用數據保護條例》(GDPR)合規模式」,以及一個警告員工他們正被監控的選項。)
隨著AI迅速但悄然地進入人們的家中,歐盟(EU)近期及時公布了有關如何在一系列不同場景中使用AI的規則草案。擬議規則規定,用於「招聘和選拔人才、決定晉陞和解僱、分配任務、監控或評估工作相關合同關係中的人員」的AI應被列為「高風險」。「高風險」AI系統的提供商將必須履行某些義務,比如提供有關係統如何工作的明確訊息,使用高質量的數據集,並允許人工監督。
布魯塞爾方面將職場中的AI列為有風險是正確的。僱主和員工之間往往存在巨大的權力不平衡,尤其是在沒有集體協商機制的公司。如果你想獲得或保住一份工作,你可能會同意一些本來會讓你感到不適的事情。
工作中發生的事情也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很大影響,反之亦然。我與一位受AI監控的美國呼叫中心員工交談時,她不懂為什麼算法給她的評價很差,而她的人類主管給她的評價總是很好。她懷疑AI不適應她的口音,但她對此無能為力。AI的評級影響了她的獎金,而獎金在她的月收入中佔據很大一部分。工作與家庭之間模糊的界限是認為在職場使用AI可能會出現問題的另一個原因。例如,國際工會聯合會「全球工會聯盟」(UNI Global Union)發現,被AI網路攝像頭監控的居家辦公的呼叫中心員工數量大幅增加。
這並不是說辦公場所的所有AI都有問題。人類管理者常常做出有偏見的決定。AI也許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僱用多元化員工團隊、根據業績而非偏好來提拔員工。但員工應該有權知道何時使用了AI,知道AI宣稱的運作方式是怎樣的,並能夠對它的判斷提出申訴。在你的工作面臨威脅時,「電腦認為不行」不是個充分理由。
增強透明度也許還有助於阻止所謂AI「神油」的傳播。AI「神油」是比利時勞動法教授瓦萊里奧•德斯特凡諾(Valerio De Stefano)的說法,指的是市場上一些宣稱運用了AI、但其實與AI毫無關係的產品。例如,許多所謂的AI系統聲稱能計算員工的個人「生產效率分數」,但AI外殼底下的真實衡量標準非常基礎,比如一個人的郵件發送頻率(我個人認為,這是真正生產效率的反面指標)。員工不應在常常替代合理管理的偽科學評估中充當小白鼠。
但是最近草擬的歐盟監管規定也許還不能匹配這一挑戰。AI系統提供商有責任在一開始就評估自身的合規性。同時,歐盟成員國要委任一個國家級機構「監督(法規的)應用和實施」,並提供「市場監督」。德斯特凡諾表示:「自我評估不是笑話,沒有人會說它毫無作用,但這在職場上也許還不夠。」他還表示,這些法規不能成為歐盟內部新的監管天花板,因為法國、德國等國家已經採取進一步措施,以遏制某些類型的監控。
歐盟關於如何保護員工免受智慧機器帶來的風險的擔憂是對的。但更重要的是,要保護員工免受愚蠢機器帶來的風險。
原文:金融時報
#科技 #職場